浅谈浮游矶钓诱饵的作用与特性。在开讲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矶钓是否一定要打诱饵。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是存有质疑的,他们认为浮游矶钓是一种高消费的钓鱼方式,一般人玩不起,即使偶尔尝试着玩也仅采用不打诱饵的浮标钓法。因为毕竟使用诱饵就需要相当的成本投入。
- i, p9 r& ?9 A! R' O1 L: I% g5 e3 d; ^
比如按照钓黑鲷一天的最低数量,起码也需要 3公斤(2块虾砖)南极虾和1袋诱饵粉,这些东西按照最廉价的成本计算也要60元人民币以上,而投入这些成本能够收获多少鱼就不好说了。当我们用不菲的成本打诱饵换来的只是1、2条小鱼甚至什么也钓不到,这其中的投入和产出就不能不认真合计一下啦。' D, P4 p& K! I8 g5 |
) G; \3 F( L/ p, X4 j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撒诱饵而是直接向海里抛下钓饵就能有很多大鱼咬的话,谁也不会傻到向海里无谓地扔钱。但是,在渔业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你在岸边向茫茫大海中投入一个挂着南极虾或者虾仁的钩子又有多少机会能被鱼发现?
0 K& [9 _, y( c# L- I
) R$ {! n% S: w; T8 @4 i 退一步讲,即使你有丰富的选择钓点的经验,有办法将这个南极虾或者虾仁送到鱼藏身的地点附近,但时间上却不在鱼开饭的潮时,此时鱼正躲在某个礁缝中休息却并不急于到处找食吃,鱼咬中你这个南极虾的机会又有多少?再退一步说,鱼发现了你这个南极虾或者虾仁并吃进嘴里中了你的招,不巧却是一条小鱼而且是附近唯一的一条小鱼,你对自己耗费了一整天时间等来的最终结果满意吗?! |* X+ F' r4 z, M5 F+ `
' v; R. g3 c$ [1 E 浮游矶钓是在岸边进行的钓鱼活动,并不能同船钓相提并论。船钓可以反复对不同钓点进行试钓,逐个点找鱼,而浮游矶钓一旦确定了钓位就很不方便换点,这时你只有借助某种手段将远处的鱼引来、将周围的鱼聚集、激发鱼的吃食欲望,使鱼及时发现你的钓饵并大胆吞进口中,而担当这一重任的使者只能是诱饵。
2 j) ^; P( u. `% }! p3 ~/ `
7 e* Z' h: b& z 使用诱饵后,诱饵借助潮水的流动将味道散发出去,远处的鱼闻香找食,在找到诱饵并尝试到诱饵的美味后流连忘返。当越来越多的鱼都接受到这一信息后,鱼开始聚集成群并对诱饵展开了哄抢,这时它们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哪里还会考虑饵中是否暗藏着杀机?由此可以看出,诱饵在浮游矶钓这项钓鱼活动中还真是不可或缺。- s' _ a" r: X6 v. u) u- ^. @
( K# H' z0 F0 ?6 E& r
一、浮游矶钓诱饵的作用
+ N7 @' m- J6 O4 U& T) v! j5 i1)引鱼、聚鱼。, r6 R) t2 Q, o
- i* n- S) W u, {2 q0 j. b) f& b
诱饵的味道刺激鱼的嗅觉器官使鱼接受到食物的信息并被吸引。很多鱼都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在食物附近聚集争食。- q- X" V+ J- C6 n. R K
5 |2 q3 g. B5 ^. M+ c( @/ a
但要注意,诱饵使用不当非但不能将鱼引到钓点,相反还会将鱼引跑。比如你东西南北胡乱打,鱼就会跟着诱饵到处乱跑,本来聚集的鱼群也会被引散;或者你将诱饵打在流尾,打下的诱饵在海流的冲击下向更下游漂流,结果是将鱼聚集到了下游更远的某个位置而远离了你的攻击区域,这样的诱饵策略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 W) @' }, l- y7 O$ q) b) k' O* s5 {: ?
2)激发食欲。
3 @- j+ Y$ `* N! a9 L, N8 A4 \' ?. {. m9 \
鱼吃到食物后就会放松警惕,而一群鱼对食物的争抢行为会更进一步使鱼的警惕性放松,在这种情况下鱼的索饵积极性就会非常高,这就为矶钓活动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0 @; X8 R+ F( [! C, V
0 S0 W1 {, B% U! F
但要注意,诱饵不但可以激发食欲,同时也可以降低食欲。如果在某处海区一次性抛进大量诱饵,被引来的鱼一会就吃的肚子鼓胀,哪里还会再有食欲咬钩?& S6 F: X; |4 r% P) c6 r4 X4 o1 u7 ^
) D4 c" L* J3 i! h3)留鱼。 F- K Q! s* c6 j/ R
2 j1 i% H! T+ a- r0 Y 如果我们始终在某一区域间歇性、有节奏地抛散诱饵,这一区域就会不断漂来一些食物,鱼就会长时间滞留在这一区域。
4 |: I* V/ J* P8 v) [" a ~6 G, ^) R ^9 h- j
反过来,如果某一区域内的食物很快被鱼抢食完,后面也没有接续的食物补充,鱼就会很快离开这一区域。: E, B, d- }) F. y7 e8 K% ~. g0 ^; l
& Y- I! t Z7 R% T& {4)控制钓棚。/ t5 |1 w# Y+ a# A
4 C0 V$ t) \4 l D# y, e" j1 d! i R 海里的鱼经常吃到海浪拍打下来的食物,因此它们对从上层海水中缓慢飘落的东西始终充满了兴趣。这时,如果水下是一群鱼,上面飘落下来的食物又不够它们瓜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还会傻到躲在水下的藏身处等着食物落到嘴边吗?肯定不会,它们只能积极上浮抢食。利用诱饵的这一作用可以将躲在礁石里的鱼引离海底进行浅钓棚攻击,这就为我们创造了较好的垂钓条件。" }4 \& V* m- r# f* \$ F7 K( `% H
0 F4 h8 M# Y: u, z 反过来,如果一次性撒入大量的诱饵,而诱饵的下沉速度又很快,碰巧底层的鱼并不多,这些鱼守株待兔地等在下面也可以很轻松地瓜分到漂落下来的食物,这时它们有必要冒险离开藏身处起来抢食吗?
0 K. q B" a. [( w9 b7 {/ @6 Y( A1 o, G. k9 {5 ?8 \
5)选取目标鱼。
) x9 V+ S( Q, F0 e5 I& G0 }7 @
8 d' }8 s D5 M" ]- H1 Q 有的鱼喜欢吃素而有的鱼喜欢吃荤,有的鱼牙口好而有的鱼没有牙,有的鱼平时喜欢呆在上层而有的鱼天生不离底。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合目标鱼的诱饵和钓饵,就可以达到在杂鱼中钓取目标鱼的目的。6 `8 s* L- B( Q0 w
9 b7 q( d0 A `' |/ c3 L- C
比如有的目标鱼平时主要以藻类为主要食物,这时为了避开肉食性小杂鱼就可以选藻类为诱饵、钓饵;再比如小杂鱼喜欢呆在上层而大的目标鱼喜欢近底、小杂鱼敢于近岸而大鱼则离岸比较远,我们就可以使用诱饵将小杂鱼同目标鱼分离开来钓而取之。$ N% G$ z; \/ z7 U! u! ?2 y7 j
: F# S/ M2 X5 M5 Q6 u/ l+ K6 u$ j% F二、矶钓诱饵应该具备的几大特性7 h- t' k% k8 D7 D o4 Z" ^ n
1)散发鱼喜欢的味道。0 l6 R9 Q+ H8 N0 T
3 t, Y* l2 L8 j6 b6 `, l( ?
诱饵散发出的味道信息必须能够让鱼同食物紧密联系起来,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比如你用四川人喜欢的麻辣味道做诱饵就肯定不能诱来鱼。6 e! [0 ?7 [! n+ j |3 l/ x
6 \7 I5 T. s5 i( c
海鱼的食物主要包括小鱼虾、甲壳类、软体类、贝类、藻类等等,其味道主要是食物直接散发的鲜腥味以及分解后散发出的香、甜、酸等味道,这些味道能让鱼同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蛋白质、淀粉、多糖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矶钓的诱饵必须具备这些味道的一部分或全部。比如南极虾的鲜腥、诱饵粉的香、甜、酸等。* ~: i) S3 v' o* b' H% y; s% s, V
& M7 F% [1 [+ l; K有了这些味道还必须有传递这些味道的媒介,这包括分子在海水中的自然扩散,南极虾、诱饵粉颗粒的携带扩散,特别是诱饵粉中的大小颗粒在附着上主饵味道(比如南极虾味道)后,在潮流的作用下加速了主饵味道扩散的速度和广度。
1 M0 ~# L: G& F5 D9 M l9 D5 f1 f, y
, N% O4 p2 O/ f2 c4 |2)鱼能够吃。; l" d6 T' _" ]& @* b
: n1 p+ f6 a1 x' ?( q' u: Z
谁都知道豪华餐厅散发出的味道好,但即使乞丐也不会始终徘徊在餐厅周围闻味道,因为他们清楚味道填不饱肚皮。鱼也是一样,它们顺着味道一路找来,如果什么吃的也得不到,它们也不会始终呆在附近上当受骗。因此,诱饵中必须有鱼能够吃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留住鱼。比如诱饵中的南极虾、谷物颗粒等。
, }6 k1 b& ~9 `7 k/ J; g6 u) O J0 ?* k6 y. P; D" p' @- y
# K9 Q2 j2 H" e0 J# M. d
; Y: R8 s) n+ f0 z, z
3)便于抛投。5 z' E' ^' M* }
2 X: v" y! M+ o$ Y: c7 e8 p: L5 }诱饵只有抛投到潮流中或者钓点附近才会将食物信息传递出去。从便于抛投方面看,轻的诱饵肯定抛不远,松散的诱饵抛投出去就会形成天女散花的效果,如果诱饵既轻且松散再加上正好面对迎面风,抛投出去的诱饵恐怕到不了鱼嘴反倒会被风吹到人嘴里。$ `, X- @) m, `. m, I9 H9 Q% j
8 k4 v$ t6 I8 S3 \, ]% T
纯南极虾就属于又轻又松散的类型,要想抛的远就必须借助诱饵粉将其粘合起来才比较方便使用。2 Q& H, T. X0 r0 ~
) ^7 Y9 W! h- Y! B
4)控制扩散。# ~& Y& g0 k7 q+ u/ s
# B6 n. H/ m" K" E; \3 V ~& v
抛投出去的诱饵如果抱成一团、入水半天也化散不开,其味道的扩散效果将大打折扣,诱鱼的效果自然不会好;相反,诱饵如果在汹涌的潮流中很快四散而去,也起不到将鱼诱集起来的目的。
# e) x0 T4 \: N4 B: T+ s! J: U/ I% G
5)有合适的沉降速度。7 r, e. ~% \2 S3 H- W s" O l
+ l- W: |7 p& D s& K
诱饵如果在潮流中迟迟不能下沉或者被潮流冲出上百米才能沉达钓棚,也就发挥不了在钓点附近诱引目标鱼的作用;反过来,在潮水速度很慢时,诱饵如果很快地直落海底,也不可能发挥其大范围引鱼和控制钓棚深度的作用。因此,必须根据水深、流速、对象鱼习性使诱饵具有适当的沉降速度。
* d2 F+ k, i8 J% d) a7 r& ]0 k" h, [- @' ?! g
6)具有一定的雾化、亮闪效果。
! y2 V# w# R" V I! @! Y$ ?) k
! ]: ?/ p; q- r0 l. Y% Y& I诱饵雾化会使钓点海水浑浊度增加,降低海水透视性,减低鱼的戒心。同时,雾化形成的大量细小颗粒也有利于味道的扩散;诱饵粉里闪亮的鳞片、碎贝壳等可以反光的物质可以引起鱼的注意,制造类似贝类等食物在海水中沉降的效果。8 P8 L9 V8 @. l* X3 f) x) _; Q4 R9 j
4 Z( E; k9 @& c) m6 M.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