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将军”的真实身份是黑鲪,学名许氏平鮋,有的地方叫它黑鱼或刺毛等等,称呼并不统一,是一种栖息于东海、黄海和渤海近岸的咸水鱼。2 [4 R3 p) O# d* x7 }
% X( w9 x4 t' O7 S% y; t; g
/ d) E7 g6 K* ~1 z" u6 K) c- g
黑鲪的头部背棱较低 ,后有锐棘。背鳍有13~14根,极为锋利。它的双颌、框前骨及鳃盖无鳞,身体大部披黑色鳞片,闪耀着蓝黑色的光芒。黑鲪系杂食性鱼类,它以小型鱼类、甲壳类及头足类等为捕食对象,在恶劣的环境下亦撕食嫩海藻。# b: Y1 P' r3 S6 C
+ H( I" S3 ]6 T+ d
' N$ J5 b/ A) U) t, \5 M0 X
黑鲪是少见的卵胎生鱼类,仔鱼的胚胎卵在亲鱼的体内发育成小鱼苗,一经产出即可游动和捕食。黑鲪生性胆小,光线强烈的白天多躲在离岸较远处的深水区、礁石缝隙、沉船处或养殖筏下,部分趁潮水游到近岸处的也藏匿在隐秘处,猎食都不是很积极。这就是白天在岸边钓不到或很少钓到黑鲪而船钓却能满载而归的主要原因。只有在夜幕降临后,黑鲪群才会放松警惕、成群结队地游向岸边浅水区摄食。- U8 A2 P' Z$ |/ z2 ]
, y! o% c! x% h7 L1 {1 Q/ r
# h9 x$ R8 R& w) P! B 黑鲪胆小怕光和猎食凶猛的习性,决定了我们在岸钓中应尽量寻找光线较暗的钓点;体现在用饵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强饵的活动能力。" ~* E0 h. b( W
) a. @' a$ h' ~# R5 H# ~
+ @) c$ E; w n2 B3 f, E 岸钓黑鲪,若想达到“篓丰护盈”,出钓时间至关重要,这也是能否取胜的重要前提。虽然每年的5~11月都有黑鲪出水,但以9月~11月上旬为垂钓的黄金时期。出钓的具体时间要安排在太阳落山后至翌日早晨之间。
' N6 q: g6 ?! B7 {- O& x: |' s0 j ~2 P; j3 O
) R* h9 s2 h. K( R! x3 E1 R% Q 垂钓黑鲪的“常规武器”是一支适于抛远的3~3.9米的远投钓竿,线轮的蓄线量要达到百米以上。钓竿以轻便为佳,免得长时间抛投令垂钓者体力不支。钓组要改成浮力大于坠重的带标离底式,减少挂底造成的损失。钓钩以付セ14~15号为首选,此钩比较锋利,中钩率特别高。钓组制做可参考《垂钓》2001年8月刊《漂坠合一擒凶滑》。岸钓黑鲪以浮拖钓为主要手段,目的是使钓饵在水中运动起来,引诱猎食凶猛的黑鲪中钩。有很多钓友会在钓组的浮标上加设夜光棒,作用不在于观察鱼讯而只是确定黑暗中钓组的准确位置。垂钓时要反复大力抛投,将钓组投到远处的水体中,缓慢而有节奏地收线。一旦钓线的另一端出现拉拽动作,应立即抬竿上扬,让钩子刺穿鱼的唇骨,然后再将中钩之鱼稳稳地擒上岸。摘鱼时要特别小心,黑鲪的背鳍不但锐利,还含有微量的毒素,被其刺伤后疼痛难忍不说,严重的还会肿胀。正确的方法是左手握住鱼的下唇,右手配合摘钩。
! ^. v7 C. S0 e2 C$ F1 m% i$ C; w, G
6 N( t( P6 W S+ G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抛投回带的过程中虽然有鱼咬钩,但稍不注意却并未将咬钩之鱼刺中。这时千万不要放弃,可继续缓缓回拖至有鱼中钩为止。这是因为在很多的礁泥混合型的海域中,黑鲪的分布广、密度大,收回钓组时,只要钩上没有“倒霉鬼”,一趟有三、五次鱼讯绝非无稽之谈。在通常情况下,中鱼的距离往往离钓手所处的位置不远,水的深度可能还不及半米。; _- Z. F4 [7 t, ]
0 n2 |5 K7 _+ c5 [4 [8 }
. P/ S2 t. P3 @; X7 T
拖钓黑鲪的高手还会忙里偷闲运用一下“杀手锏”,那就是准备一支手竿,趁潮水退枯之机登礁探洞,找那些散布在礁岩周边缝隙和海藻丛中的鱼儿下手,既省力又快捷。
4 ^' h% B$ u4 @+ w! a, K5 E. Y2 t3 J) s3 ], N9 T4 H
+ \* X5 H; v1 L6 B
黑鲪虽属杂食性鱼类,对食物也没有什么挑剔,但猎食凶猛,对活饵及荤饵情有独钟,比起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毫不逊色。适合黑鲪口味的饵料很多:体带萤光、腥味浓重的岩虫最难得,六线鱼皮肉切块、鱿鱼触角切段也可以,后者色泽洁白、醒目而且恋钩。海边的小活鱼、淡水中的小泥鳅活动力强,也是钓黑鲪的妙饵,但使用时要备点沙子滚一滚,否则滑腻腻的难以在黑暗中挂钩。在盛装鱼获的鱼护中,常常有很多被称为“石愣蟹”的家伙间夹其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贪吃的黑鲪将小螃蟹整只吞入腹中,被擒上岸一番挣扎后,又把吞入腹中的猎物给折腾出来了。笔者曾用小蟹为钓饵,可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原因出在哪里呢?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了一个小窍门:将活的小螃蟹从后向前掀去蟹盖,去掉双螯,从体侧穿钩、微露钩锋。被揭去盖子的小螃蟹体色白润,入水后目标明显,极易引起黑鲪的“注目”。还有,“体无完肤”的小螃蟹又有很多腥鲜的体液溢出,嗅觉灵敏的黑鲪对此美味垂涎欲滴,焉有放弃之理?9 j/ ?$ n- i, `3 Q% |0 G$ o# h3 K# Y
1 q+ Q8 ^" L& c, u2 r
- J& S( P) M6 v) r$ C5 M 在北方沿海特别是辽宁海域,黑鲪的分布极广,数量繁多。多礁石的近岸浅水区、海藻繁茂的滩涂均有大量黑鲪“埋伏”。只要找准适于黑鲪栖息的场所,不愁钓获不丰。夜钓黑鲪应避免到沙滩底水域下钩,这种不毛之地没有为黑鲪提供理想的躲避敌害的掩体,加之水中没有可附着微生物及小鱼虾的杂物,食物链不连贯,黑鲪的食物匮乏,无法吸引鱼群聚集于此。在这种钓点挥竿不过是白耗体力、枉费心机。& ~" a! V; l& }$ X( X& j
5 }& A7 I9 Y* x# {$ C( y; Y
( Z5 V3 c) u+ T0 H 钓点不同,海水的深度亦有差别,选择时要灵活机动、科学合理,尽可能找到鱼多水深又适中的地方。最佳水深在3米左右,加上浮标下方2米的子线,钩饵既能达到黑鲪活动的泳层,又不至于频繁地挂坠失钩。水浅也不是问题,可通过调整收线的速度解决,但也不可到一日两干的浅滩去练竿,相对而言,这种钓点的鱼少且小。$ E9 ^: ]5 X6 U- |5 u6 O
. k$ [* }: _ ]' K" H
( x8 J% L! u N. }( [6 T; Y 涨潮时垂钓的效果要明显强于退潮,高水位要优于低水位。所以水涨半潮到满潮之间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佳决战时机。钓获多半出在这一时段,垂钓者切记要善于利用半潮至高潮这“黄金三小时”。除了涨潮这段时间外,其它的潮汐状态亦不妨碍垂钓,不过要根据海水的涨落走势决定退进,保证占据有利的钓点,便于投竿“捉拿”。6 ~0 d7 W% U& c( V0 m8 D
+ m0 k4 l2 d# d {$ I- }4 K$ c# M' I" g( n' T- \: t
在岸边擒拿“黑将军”是勤者的运动,有时连续几十次抛竿都能不断地中鱼,所以不适宜老年及体弱的钓友。出行时应尽量结伴,不要单独行动。如果您欲登礁作战,不要吝啬花费,购置一双既防水又防滑的矶钓靴十分必要,省得滑倒摔伤后花钱遭罪又后悔。另外,钓具包里少不了手电筒、剖鱼刀、抹布、创可贴等辅助小物件。0 ^. ]6 r/ K! w n
# y/ E3 m0 j" @7 D4 C: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