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恩赐--美味料理--* q o0 H; N/ _& _; j) X
请大家分享!
* P# X& a6 G9 ~/ K8 z# L5 P/ [" d0 B0 Q1 A, W+ t
$ P+ `/ i; w2 B6 @
0 @) X3 z) l9 g1 X; \* U5 O
又到了四五月间,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时节大部分的洄游性鱼类已经进入产卵期,排完卵的鱼类大多已经潜入较深的水域,这个时节其实鱼类大多乏善可陈。但是唯独笛鲷科鱼类,却偏偏跟洄游鱼类大相径庭,正是要开始肥硕的时候,原因很简单,因为笛鲷科鱼类都是在礁岩底部生活,主食是洞穴中小鱼小虾。所以几乎不受到水温季节的影响,反而天气越热越肥硕。我以在最近这个时节,三五好友相约,找家餐厅或是开车直奔东北角,品尝品尝笛鲷科鱼类细腻清爽的风味,此其时也。( b2 p {) B1 D6 F# k+ q4 _
: q0 M3 h( A. Z8 a( @$ J7 k
讲起鲷类,其实是一个大的不得了的家族,足以鲈科鱼类相较。鲷科鱼类除了鲷科(包括真鲷、赤棕、血鲷、阪鲷、长鳍鲷、黑鲷、黄鳍鲷、灰鳍鲷、南方黑鲷、黄锡鲷等等约106种),还有裸顶鲷(长身裸顶鲷、灰裸顶鲷、异黑鲷、一般俗称白格或白雄之类);裸颊鲷科(龙占科,包括青嘴龙占、长吻龙占等大约65种)以及今天本文的主角笛鲷科。
# V) f7 i: m, R) a: q
% H. r+ H2 t% L7 w7 f: ] T, s為什麼要特別談笛鯛科魚類呢?鯛科魚類對一般的朋友們而言,大多已經耳熟能詳,市場上也常常可以看見。而鯛科魚類有很多種也已經都被養殖成功,在一般市場的魚攤子上充斥了養殖的魚種,所以還是不討論了。裸頂鯛跟裸頰鯛畢竟還是屬於稀有民族,一年到頭見不到幾次面,而笛鯛科魚類正是很少有養殖種的出現,大多是野生魚類,而數量也尚稱龐大,經常可見到的一族。笛鯛科大約有103種,幾乎都是住在沿岸的礁岩區或是珊瑚礁區,有的獨自生活如黃足笛鯛這類;也有的像四線笛鯛一樣,一出現就是一大群。笛鯛科大多體型不會太大,從一到三五斤之間,但是也有像婆哈笛鯛這種超過一公尺長,二十公斤以上的大傢伙。因為生活的習性關係,笛鯛科魚類多半很難被拖網或是刺網捕獲,漁法上多以一支釣或是延繩釣為主。常見的如四線笛鯛、五線笛鯛、赤海笛鯛、縱帶笛鯛、白星笛鯛、海雞母笛鯛、銀紋笛鯛、婆哈笛鯛、隆背笛鯛、單斑笛鯛及火斑笛鯛等等,都是台灣週遭常見的魚種,隨便數一下也超過十種了。! G; _' k1 \, q" m
J$ L P- O" e4 W \2 z 這其中特別要介紹的是白星笛鯛跟海雞母笛鯛,這兩種的野生活魚在基隆是第一名貴魚,批發價每台斤高達一千二百元以上,現流魚也要四五百塊,堪稱高檔魚種,石鯛黑毛都要輸它一截,龍蝦更要靠邊立正站好。不過最近市面上已經看見白星笛鯛有養殖種上市,據說是澳洲引進移殖過來的近緣種,兩者食味差異甚大,價格更是天差地遠。還是要仔細挑選比較,才不會誤入陷阱,以免魚目混珠。
9 n; h/ [. ?0 `4 _/ R% c 笛鯛科的魚大多身白肉細,肌肉纖維細長,有種清甜的口感,這樣良好的先天條件,使得它幾乎可以說是全能型魚類,怎麼料理都好吃!從生魚片、清蒸、鹽烤、紅燒、煮湯、甚至清炒魚球都十分適合。特別要注意的是,大型笛鯛肚內大都會有一泡橘紅色的油膘,清蒸的話千萬不要丟掉,這塊油膘可是獨具幽香,丟掉的話有人會叫你賠喔!假如取得的材料夠大,在三五斤之間,更是可以一魚多吃,這次取得的海雞母笛鯛,將近四斤重,就可以做三吃,若是在香港的海鮮餐廳如西貢等地方,行話叫做「大魚三味」,港式吃法通常是清炒魚球、碎蒸肚腩以及紅炆魚頭或是魚頭湯,0 {6 R: m8 _9 d8 f$ i: b
0 [1 e* m: T, h2 X$ Q6 [
* `$ y, _7 X# _' f, D0 K" U7 Q
9 y7 B+ L5 j; t7 b0 W0 a7 @0 Q! }5 @" `2 m) y2 \
O3 g( x3 C! S
的做法较为偏向日式,生鱼片、柚子盐烧鱼腹、以及酒蒸鱼头。用三枚切法剖开鱼身成三片,去除中骨以后,切下腹部两块以备盐烤用。生鱼片的部分,烧一壶开水,把鱼皮面朝上放在砧板上,以热水快速淋过,再浸入冰水的「汤霜法」处理过,再切片摆盘。这种鱼的生鱼片不仅可以沾山葵酱油品尝,也可以挤上一点酸桔汁,再洒上南美洲安地斯山脉出产的玫瑰岩盐来品尝,更可以吃出白身鱼的风味。鱼头的部分剖半,滚水烫过之后用手剥去鳞片,放在一个较深的盘子里,加上姜片、清酒、香菇、豆腐及柴鱼高汤清蒸15分钟,快起锅时加入葱白闷一会儿,滴上香油就可以出菜。至于鱼腹的部分,划几道刀痕,洒上盐放进烤箱烘烤,烤熟的时候拿出来磨一些新鲜的柚子皮(或是柠檬皮也可以)再放进去快速烤二十秒钟,取出来摆盘上桌,,日式的三道笛鲷料理就此完成,有兴趣的朋友,跟我一起尝尝看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