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 x% w3 V V$ g
0 [6 o" A% G- G7 f, T0 f. E7 x
' L- S2 I6 Y1 k: ~5 ~ 说起拉流的技巧,我认为首数控制挂底与緾线的技巧。拉流给同船的人创造了相同的中鱼机会,一般不会因坐在船上的位置不同而影响钓获。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天拉流下来,谁丢的坠子少,谁在施钓过程中不緾线,那谁的鱼获就肯定多。
. V) f. r! ?4 a; w5 b4 d4 ?* I1 j; l7 N
先说挂底。拉流高手,都是“坠感”强烈,能在水深二十米以下的海域,灵活控制坠子的人。他们能够控制着坠子,迅速探明施钓点的地形,通过对坠子的控制,让 子线与自然伸展,使鱼饵在海底保持自由游动状态。高手为什么鱼获多,不是因为他们用了几千元的轮子,而在于高超的个人技艺!相反,刚开始接触拉流的钓友,则是控制不了自己的 铅坠,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会挂底,盲目施钓,虽然也会有一定鱼获,但一天下来,坠子丢了几十个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搞得自己手忙脚乱。避免挂底,除了在钓组上做好文章、不断提高钓技以外。新接触拉流的钓友,在放线时,一旦感觉铅坠触底,应及时刹车,往上提起半米,让线绷紧,不能任坠下落。发现鱼钩挂位石头时,将坠适当往下放一放,让坠子将钩下拉解困。另外在船长开动船只调整位置,或船未停稳,未到钓位时,不可恋战应及时收竿。
- t: c, n8 ?: _6 k4 \) V9 c- K6 R9 o! \
再说说緾线。有的钓友,为了避免緾线,通过使用单臂撑线架与天平,让子线很短,不超过支撑臂,设计得整个钓组中,所有钩子与钩子之间、子线与主线之间都够不着。这样是能避免緾线,但因子线太短,不利钓大鱼,而且失去了很大部分 海钓魅力。这种办法比较适合于新钓手。真正高手的钓组不会这样,他们的钓组中,子线都较长。用子线较长钓组施钓时,当钓组入手后,一定等几秒钟,让子线跟饵伸展开后再放线。大多情况下,緾线是在入水的过程中形成的。已经緾成一团的钓组入水后,中鱼的概率自然小得多。 ; @ N2 g2 ^2 J* a( ?4 n5 W
h; k3 A1 b5 y8 \ 轻拉轻放 自由顺畅
/ }' A; ]: j' O! T5 U! b: L! D 拉流时,感觉到铅坠触底后,提起0.5米左右(相当于子线的长度),让子线伸展开。当船往前走时,坠与海底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为将饵料保持在合理的钓棚中,就要再将坠子下落找底,然后再提起。这样不断拉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稳定钓棚,而不是为了移动饵料。因为拉流本身就是流动地钓,饵料在海底本身就是移动的。只要钓棚没问题,就不必拉得太频繁。另外拉得不能太急,太急了鱼来不及摄饵,要轻拉轻放。
+ Q9 g7 s( n, u- b& M" H& x/ b/ D: p) Y f! W* u/ X3 X! G' t
地毯搜索,鱼获多多 " N& n4 i8 r3 L7 A$ q
当船顺流漂动时,鱼饵在人的控制下,在海底时上时下、时前时后的游动,对藏在礁石间的鱼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是典型的“人找鱼”模式,钓获较固定钓点当然多得多。 2 {' q6 v1 j3 B: ?
% x' s6 ^* N- z _
鱼多饵少,强者先得
: Z2 a& e" u" k) n. J9 i4 T9 K 拉流时,因船在移动,饵料在海底的一个点待的时间很短,一会就会过去。假设一群大小不一样的鱼在游弋索饵,当鱼饵从前面过来来,猜猜谁能先吃到?自然是身强力壮的大鱼先得,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拉流时鱼的单个体重往往都比较大。 2 U1 G0 q1 h ?( {
% d/ i* c- f* |$ x! \7 m& U 海天一线,轻风拂面,人在船上,船随流动,鱼在海底,逆流游弋,坠到底后,轻轻拉动。船上的人在猜想着鱼儿在哪里,努力把鱼饵送到鱼的嘴边,海里的鱼儿却在跟钓鱼人捉迷藏,就是不咬你的钩!试想一下,人鱼相弈,真是其妙无穷!这就是“拉流”。
' p4 t3 C; c$ C# w" M& D- L
0 t8 n* l0 l7 e7 H# s# B. o: H) h' {# j8 a& ~+ w8 C& r9 B
+ `, u+ s( q. ^7 s/ B% G
! l) U: C1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