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嘴鱼,属鲈形目科,体侧扁,一般呈长椭圆形,口不能向前伸出,两颌齿多数愈合成齿板,齿板表面存有较多尖锐的细齿,因其与“鹦鹉”的口齿甚为相似,故名“鹦嘴鱼”。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及其所辖水域,现已发现和记载的有二十余种,如杜氏鹦嘴鱼、青宽额鹦嘴鱼、鲍氏鹦嘴鱼等等。- d& t2 C7 A" G2 j# W. Q! y# h
" z" }3 \4 O# {2 l0 k0 x7 ^
. V4 C& x* J. B. c$ ~2 q0 G
& X6 E. z$ Y X/ {! |3 g# a 鹦嘴鱼通常栖息于珊瑚礁中或者岩礁之间,主要以珊瑚、海胆、虾、贝类等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生。由于鹦嘴鱼吃饵相对谨慎小心,所以较难钓到,很考验技巧。今天我们就给钓友们分享一下海钓鹦嘴鱼的垂钓技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v# m1 c6 F4 D* I4 X6 q% x/ S
0 t8 `" g! T7 M $ y/ A8 U [, S6 ^
1 A( X1 z6 m7 B/ D' c1.钓竿要“软”
0 Z$ L' ~( ^* U; l7 _- J0 D l, H3 c" ~ u3 Q. t+ V. D u
鹦嘴鱼吃食快而猛,要求竿的灵敏度相对也要高,这里所说的“软”即竿的灵敏度与抗拉强度。由于近海岸的鹦嘴鱼体重一般不超过1000克,钓友们可以采用矶钓软竿垂钓,竿长2.4-3米之间最佳,3.6-6.3-米的手竿亦可,能合理利用地形制作依托来固定手竿则更好,反之在实际垂钓中容易让手产生疲劳感。0 R: t# D. O, L5 ?
: d y7 ~* k, c1 o' j. m& p2.钓线要“优”
. U5 o9 [* }1 }1 X' G, ^0 Y& {' e: F b% Z6 K* O6 [
垂钓鹦嘴鱼宜用细而优的主线与脑线,细线对海水中的波浪或者水下回流的阻力相对较小,从而有效提高灵敏度。在垂钓中,主线一般宜采用0.2-0.3毫米的优质线,脑线宜用与主线同颜色且直径稍细一点即可,这样垂钓500克以内的鹦嘴鱼是不成问题的。! G9 V' Y6 b+ ]4 ` m
; D6 ]; _. O0 l" C4 D
% J/ }, z5 @2 L
. r6 }- P9 |6 I \. } 因为被钩住的鱼绝大多数是挂住了左右嘴角边,如果钩进入食道且脑线在鱼嘴的中部游动,这时很有可能脑线被咬断。因此,在提高中鱼的保险系数或者可能遇上一千克以上的鹦嘴鱼时,则要将脑线更换为防咬线,且脑线的长度在10-13厘米为宜,这主要是考虑防咬线在实际垂钓当中很容易缠绕,同时也可以防止在遛鱼时被咬断脑线而跑鱼的情况发生。另外,在线的颜色选择上要因海水的能见度而定,通常情况下,水清时一般使用白色等浅色的主副线,当海水相对混浊时可使用墨绿色等颜色较深的钓线。6 C. y' G4 d4 G3 S$ S
% F q9 O" @+ f1 [2 b% w
6 L" Q" J* _! ]) G3 S% a) p3.钓钩要“小”
! A: J' L& Q+ N# E, f5 g' ~. _' j
+ D) z3 r: {6 N6 j) M 垂钓鹦嘴鱼时,一般对钩有所选择和要求,特别是在珊瑚地质的海岸垂钓时,用钩宜小不宜大,钩太小时,挂鱼后的深度若不够,容易空竿。有的钓友用5号小钩也曾收获过重约500克的鹦嘴鱼,但通常做法是使用7-11号小钩为宜,平钩与斜钩均可中鱼,但斜钩上鱼的机会比平钩要大得多。" B+ {+ p. e; [% c/ }; X* n& }6 z
% \% [9 ]- w4 q4 X5 d% z, C
' t9 V/ Q) s1 U$ D( d: k, h! N6 @* w% \4 V
如果是有备而来垂钓鹦嘴鱼时,建议使用钩尖锋锐或者质量上乘的进口钩针,同时配以15-40克重的坠,采用“实心坠加钩上”或者“通心坠加钩下”的方法均可。但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注意,由于使用的钩较小,在绑钩时一定要注重绑实,且脑线的垂直方向处于钩的内侧。在绑防咬线时,可借助虎钳等工具配合拉紧。" i: K! {; e" W4 H# }
3 T" O6 `5 g6 ]+ Y' ?: g' ^4 B5 P, t5 t d
4.钓饵要“鲜”
+ l7 S4 p9 e# ~0 Y4 O; b: S/ w3 m# Y4 P. }! Z
鹦嘴鱼多喜欢吃细小而鲜活的食物,清早外出垂钓的钓友们一般较难在市场上买到新鲜的活饵,通常做法是在前一天下午或者晚上准备好,冰冻或者其他方式保存都可以,有的钓友也会用增氧器保持海虾的鲜活。& c1 F! k% z9 o6 X& f' f- E
. C, _7 ?/ m0 a, z7 `% r0 e1 V
# Z3 a$ A# l) ~
* z8 V2 Q0 h; J' a( Z* g5 m
在准备虾饵时也要注意一个小小细节:野生虾的外壳相对要硬,壳与肉相连较紧,常换饵料时对钩尖有一定的损伤,且较难中鱼;而养殖虾的外壳相对而言要软些,即使去壳垂钓也相当方便,所以钓鹦嘴鱼可以多用软虾。如果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在退潮之时拾些海胆、贝、海蚯蚓等用做饵料。8 F8 K b; `$ [ X7 W
! t, z% G% ?4 O* `" x9 N) i 6 B4 t! L" {+ m- W
5.钓技要“活”' f ^0 p* K5 b
* F: k9 F, M2 T8 N) H4 ?- Y 这里所说的“活”是指人的主观要灵活多变,垂钓鹦嘴无需打窝子,凭感觉与运气而得鱼。8 o5 L6 d+ Q: y9 F) B
) f0 u+ a' [% g9 } H V7 k6 V9 j3 ^) {. u! i' D2 b
7 Z6 b3 q( J* @4 ~3 O
①时间“活”: ~ {4 u0 {3 X& y
0 x C5 ~( b ?/ j1 S; @
+ K7 C4 p2 l* b8 r5 r( P; U. e! H& Z5 z
通常在春夏之交的时节,是鹦嘴鱼活动相对频繁的时期,特别是每天早上8:30-10:00,或者是下午16:00-18:00,是垂钓该鱼的较好时机。到了秋天,垂钓时间要有所推后,同时要结合潮汐一并考虑,而冬天鹦嘴鱼较少吃钩。% h W) o' } V G% D; [ R
3 \! u. g3 `8 r4 {: t E1 Z: j z: Q. {3 n% d* s1 N: n+ m
2 P4 N1 T% Y$ e C1 C$ f$ D& s ②钓点“活”
2 i( z. t5 O7 z# X
) _5 p4 a& x0 |/ L6 k8 b& i# I( ] t9 c4 c
" r+ V4 Y h8 ?6 H 到达鹦嘴鱼常出没的钓点后,首先要避开雀鲷、黎猛等小鱼较多的地方。其次要有意识地快速下竿,建议使用空心坠沉底钓法,下绑两枚9-11号斜钩,每当三五分钟仍无动静时,要及时提竿换饵,如果发现饵料未动可继续落竿;在等待近二十分钟仍无反应时,则要在同一钓区另点开竿。由于珊瑚区地质对钩与坠的损耗较大,因此最多同时使用两支竿垂钓。3 i B' p6 `+ z! s* L! E5 U
4 V6 t, l3 c& A2 @5 f3 ~$ b# K; f" Y5 r7 `3 c
③手“活”( q# a2 O) O+ B& T: o$ ^3 ^% f
% e- F% s$ `9 F6 X' Y% X5 S/ E7 {4 Q: F& v6 [
, e/ Z: A" A* N( f( g* { 手活指人与竿处于主动位置,当坠沉入水底后,稍收紧主线,并用食指微带主线等待时机,一旦出现竿尖点头或者主线有力的作用时,要当机立断向上提竿一小段距离,有鱼的感觉时则进入遛鱼状态,无鱼时则换饵再来。
* j. m; ^' C' `- L: V: v: W+ Q, d/ }3 n+ z& K1 [7 x5 F' C" ]7 I
5 X; [1 ~$ |: c2 P
④遛鱼“活”
^. b3 m7 ?' g# P* @. [' I; \+ A5 u- \6 n
2 s) X; T/ l* s9 p
' I9 S3 T+ g0 T2 {
一般情况下,鹦嘴鱼中钩之后,竿的下弯程度较大,鱼的本能促使其会迅速向珊瑚缝隙中逃窜。因此,当感觉鱼被挂实后,要以最快的速度提竿,且力量不能过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鹦嘴鱼带离底层珊瑚区,以防止功亏一篑。由于鹦嘴鱼在中钩时的初始力量较大,因而需要耐心与方法得当,既不能操之过急一口气提出水面,也不能犹豫不决被珊瑚石缠住主线。! X; R1 n$ v, d: V
) J( y- s( g9 {! @, J% L$ G* ^
2 ?) P2 S' B9 S! O" e, u2 A
8 M- g7 w: k6 T" ~ B$ z 正确的做法是:在鱼中钩之时迅速提竿一至两米的高度,让鹦嘴鱼脱离珊瑚区;在不放线的前提下,通过手与竿的配合进行横“8”字形遛鱼,等2-3分钟后将鱼遛到水面用抄网抄入即可。- B) i4 Y% v- x$ ?$ P
/ F- u: f; b3 ^
! X9 V) ?; n3 u
与此同时,在垂钓鹦嘴鱼时还要做到:“出门看天,钓点当察,潮汐要记,安全勿忘”。这就是说,选择较好的天气(晴天或者阴天)垂钓,避免雷雨天外出;选择与珊瑚地质相关的近岸作为固定钓点,防止漫无目标地消耗体能;选择每天涨潮与落潮前的两小时,错开落潮后与平潮时的感叹;选择结伴垂钓,时刻牢记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这样,鹦嘴鱼才有可能光顾你的鱼护。
! {- d4 ?9 V9 s G# g' T1 s( c% M) R9 c8 a/ M/ ]1 I- E5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