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基本知识大致可分為 : “天气篇”“符标篇”“钓饵篇”“诱饵篇”“钓组篇”“钓棚篇”1 g: { J) L% M2 t5 D9 q9 E! F
* M W5 R) n q* c一、天气篇
) \( J5 {$ D* H0 |9 ] 首先,在钓鱼出发以前,就可以预知钓况的 50%,钓具钓组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是先要知道天气、风向、风力、水温、潮汐。根据什麼样的天气?什麼样的风力?而选择钓点, 根据什麼样的水温?而决定多深的钓棚?知道潮汐就可以知道何时有鱼的时间,而把握机会。
1 H3 [$ o N8 j# _! y* D: W' `" U0 G2 Y# @) }
例如:钓鱼前一天的海水水温是二十度,而钓鱼那天是二十二度,则钓鱼这天肯定大咬,而且浅水也无所谓。浅的钓场也可以有良好的钓果出来,相反:若钓鱼前一天的水温是二十二度,而钓鱼这天是二十度,则钓况不会太好,需要找较深的钓场,儘量钓深一点。( z' j+ N9 @4 p0 M* R2 z3 v4 ~6 M
% P3 v1 B0 _( X
风向及风力对钓场影响也较大,风力较大时,再好的钓场也需要迎风而钓,诱饵都打不出去不要说钓鱼了,再一是钓组上不到主流上,会离开航道,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出现了。遇到大风大浪而对使用的钓组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留在浮标篇再研究)。
) Z/ R! S+ N+ d, Q e. R- b; ]) i3 Q; b# [7 d- A
在选择钓点时儘量选择面向南或北,因水流是因涨潮或退潮而形成的。大部份地方涨潮是水由西向东流, 而退潮是水由东向西流,也有些地方是相反。但是始终会左右方向流,而很少情况是往前或往钓点涌过来,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休息,因為时常会刮到底。所以首先掌握到自然天气情况会对钓况有相当大的帮助。6 `+ ~2 @) {$ f
5 @$ x5 l T2 l( `( T, m: r u7 ~- @' U: @1 A
二、浮标篇
- h) Q1 a: v7 [3 R 浮标的用法比较复杂、因钓场的环境、风力、水流的快慢、钓棚的深浅、钓饵的种类、都会影响使用浮标得大小、浮力的大小。在此, 我的主题是钓黑鯛,所以缩小范围,让各位钓友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纳。' e; c1 `, P( A- _( [$ ]
: |; f2 U5 y( s
一般在国内由於南极虾的求购不便,一般使用基围虾的虾仁做钓饵 ( 会在钓饵篇中说明 ),由於虾仁的重量较重,所以在此就不提零号符标及轻量级的符标。我一般使用的是 B、05、1 、1.5 等。在风平浪静,没有水流时,多数使用 B 号浮标。/ i6 G& J0 a6 h2 V+ A: G. I! S! W
8 W" w& i2 L+ f2 }
因為一个虾仁的重量几乎和 B 相符,而且可以沉到十米以上由於不加任何咬铅,所以下沉时可以顺著诱饵自然下沉。但是这种情况较少,正常环境下,多数使用 05 号浮标、四及风以内、及正常的水流,可以钓到七到八米的水深。
/ q8 N' z! d1 n2 l: l4 h) K: `) N
钓组深度虽然调到八米,但由於水流的快慢,实际钓饵会在六米半到七米半之间徘徊,这是最常中鱼的钓棚,也是黑鯛比较喜欢的深度。另外水流较快 或者钓大本流时或者受风力影响 海浪较大时,根据当时情况使用1号或者 1.5 号,这样比较容易受控制,不容易离开航道,大致可钓到十到十五米的水深。简单的想法,一个B钓一到三米,2B 钓二到六米 (1B x 3米)无风无浪无流时。用B来钓三米水深,有风有浪有流时,用3B来钓三米水深,这样考虑就简单多了。! t- X; J- ^9 x) q* _- G Q* d
! g4 V8 h0 d# |三、钓饵篇
, v* q. W7 @3 s! s0 t 在此先谈谈“钓饵 ”黑鯛是属於“杂食性鱼”无所不吃,一般常用於钓饵的鱼食有、南极虾、活虾、青沙虫、红沙虫、虾仁、小螃蟹、海肠、青口、小贝壳类、麦片、玉米、西瓜、小鱼、小八爪鱼等等。
2 o8 B8 [) g+ T0 @2 h5 D3 R- t$ K; ~7 M
在这麼多的钓饵裡,要用什麼做钓饵才能达到最高效果呢?说难就非常难,说容易就非常容易,因為主要是看钓鱼人细不细心、专不专注,所谓的细心就是对大海的情况判断準不準确。这裡就分出来要用什麼钓饵才有效,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出外礁钓鱼,开始时整个海裡都是泥猛 ( 一种带毒刺的鱼 )。$ H/ \# `# C- e8 _) A! G1 X0 M
0 C) m$ L6 S1 ^3 v 一小时后,整个海裡都是黄鸡鱼,有大有小,大的一斤半,小的几两。两个小时后,冰箱就暴满了,当时我带了七种钓饵:包括了南极虾、活虾、虾仁、青虫、小螃蟹、麦片、小八爪鱼等等。用儘了法宝还是杂鱼,偶然我记得拿麦片可以钓黑毛,就在鉤上穿满了麦片,结果连中九条黑鯛。( 但从此以后,有时不管用) 结论是有杂鱼时,此法就比较管用 ( 大约五月以后到十月 )。. k8 P& \' b- m ?& {5 M8 ]
% |( E1 J: ~9 p 直落的外礁小螃蟹就比较管用,在我常用的钓饵裡主要是南极虾及虾仁、南级虾、我就不特别介绍了。在这里介绍一下虾仁、虾有很多种,钓鱼用最好用基围虾。因為没有背上的黑筋,我用时会用盐及白沙糖淹製后放冷冻库裡。一斤的虾用半斤的盐及半斤的糖同时放入,二三个小时后就可使用,夜晚钓鱼多数用青沙虫、筏钓多数用小青口,小螃蟹、小贝壳类。- _2 w- ` Y. O! ^% w! W
, |- e/ e& }( i" p- C4 i四、诱饵篇1 q) k0 m' B$ Q+ G: }7 i: \$ L
在矶钓使用之诱饵是衡量鱼获量的主要工具,所以浮游矶钓钓法及中诱饵是分不开的。
5 c7 u# h! x. k( f
$ ~9 d! _. E3 o+ d9 G' B) ~1)打诱饵最高境界
/ @1 n' d; \* h9 }( v7 f4 w! L/ {$ R$ x8 v. d) x) c
黑毛及鱲鱼是住在海底的岩石缝中,若想将钓饵送到那个位置是相当的困难及钓棚需要相当的深度,再加上海底之岩石起伏不平,要直接将钓饵送到鱼的前面是更加困难。另外,就算将饵送到黑毛及鱲鱼的嘴前,鱼也不一定会吃,因为鱼对此钓饵之惊戒心相当之大,若再加上小鱼群多时,钓饵尚未到达鱼棚前在中途已被小鱼将饵吃掉了。所以将钓饵送到钓棚,再让目标鱼来吃鱼饵是有相当难度之学问。
9 [9 m+ m0 l; H+ D" I! T: p" b2 G+ P6 B8 u) K7 |% b( M7 C
所以就要利用诱饵,撒入海中把鱼引到指定范围,是需要对海洋有深厚的认识才可。首先不管大鱼或小鱼全部争先来吃诱饵,这也是证明诱饵已经发生了效力。如要引起黑毛及鱲鱼之注意,使他们在深水层慢慢的游上层来吃饵,这就是诱饵的最大目的。最初抱有警戒心之鱼群,吃到几个诱饵后,发现并没有任何危险时,鱼食饵之态度就开始疯狂(尤其是多鱼争食的情况下),此时也就是最好钓的开始。2 h0 j2 u) \$ K- N7 ?" ^! U2 g
0 \# ~6 D1 M" E" T: U( Z1 S
在此时打诱饵之方法及时机,也就是决定钓果的重要环节,打诱饵能将目标鱼引至目标带。可以把鱼引到水面来食饵,就是打诱饵最高的境界。如带上偏光镜还可以看到鱼吃饵的情况,若见到青白之鱼腹白尾这是属黑毛了,而见到在水中回游,上黑下白之鱼种就是属鱲鱼了。见到鱼群在水面回游,也是钓鱼的一种乐趣,在蚊洲地带,时常见到的鱼群有幽面,红尾东及鸡鱼等。! e0 N; } k8 a2 C
) _7 C/ `* z! \" m* v; F3 y3 l 由于打诱铒,可令到鱼群由下层游到上层食饵,在这时钓棚需要由深调至浅,加上诱饵及钓饵,使鱼分不清,中鱼的机会就自然变高了,使得钓果变好的是实事。
3 n; I# _0 c+ e! }1 `
( P' q+ N& r j0 a$ J8 G. _
7 Q. s, b& L" Y: v1 N2)自己的个人份量
7 c& f! M+ ?1 r
9 `! y4 F% h% B$ E J9 b. ? 浮游矶钓钓法之鱼获量是跟诱饵之打法有很大的关系。数量及诱铒内的份量有影响外,也是相当重要之一个环节。比喻说:在杂鱼较多之季节里,由于杂鱼太多使到目标鱼无法游上上层水面。又或者好不容易才将大鱼引诱到上层,可惜诱饵用完,一下子被引诱上来之大鱼就会全部走掉,后悔也来不及了。" B7 U A7 b7 D. x
7 j5 Q i6 O" _& A. |. B 所以在此先提议之数量,以我本人一天诱饵之准备量约在9至12KG南极虾,集鱼粉4至6包。看杂鱼之多少,根据情况来定。在夏天(4月底至10月初)之用量更多 18KG(12块×1。5KG)南极虾,集鱼粉(浅粉)3包,另外再加2包鱲鱼粉,2包麦片可用可不用作后备之需。但大部分情况下将鱲鱼粉或麦片各用1包分开3次使用。
2 G3 G$ O0 I1 C b* i# T
1 F( S9 R! t* k 在冬初期(10月底至4月初)南极虾就需用12KG(8块×1。5KG),集鱼粉6包分3次使用(取其各集鱼粉的专长及不同的特性),另外准备3包麦片,必要时使用。
0 }2 f7 E4 _6 w% s
+ n7 ~- Y5 b( }* O8 N 每次开始制造诱饵,先用3至4。5KG的南极虾加1包浅粉使用,看海水的情况,鱼食饵之情况,然后再按不同天气和气温之情况适当的加入其他之集鱼粉。
8 G- c6 g# \5 p: a! S: k" ^1 @" T0 S5 s9 T+ ^% M& Q
钓饵方面最少准备2盒,视乎吃饵情况而定,上午先开一盒,另一盒留在冰箱内保持新鲜。在上午用剩之钓饵倒入诱饵桶内跟诱饵混合,下午再从冰箱拿出一盒新的钓饵,这样才可确定保持钓饵之新鲜度。/ M" |5 x3 Z# g% K$ L' h
$ Q% o( U; i" G: ? Z
在做诱饵之前发现杂鱼多时,最好使用膨涨几倍之集鱼粉水加多一点。另外,如遇到大风打诱饵时,就应选用远投性的集鱼粉为主。水温低时,以较重之诱饵为主,让诱饵可直接到达深场,因为这时候大鱼是很少会上水面的。
- q" S& }# c |, j
; L% B# W2 y6 ?7 {, T1 n2 z3)关键是钓饵与诱饵能否在一起
8 B; D' j2 x- Y; i7 ~% E) c
% x6 R6 v, x1 W% | 讲了那么多最重要是让诱饵慢慢在水中扩散下沉,但必须想尽办法,使诱饵和钓饵碰到一起,为最重要。+ w# Z6 ~ ]# D
: c; ~, v7 N; b) O& p 最主要是将打出的诱铒和钓饵撞到一起,要考虑到诱饵下沉之速度,水流之速度,这是可从集鱼粉的特性去估计。计算好再配合适当的钓组和鱼饵入水的位置,可以让钓饵在诱饵带停留最长时间,这样鱼获量肯定可以有保证。
/ ?- y( B4 a( ], m' W
! J7 W+ j( o! |+ I4)根据杂鱼的多少,而决定打入多少诱饵
% H# g. t/ }: R) s, K
0 y& ]/ N/ B1 Y 有时在看别人钓鱼,从他打诱饵的方法,就可以知道此人是否钓鱼高手。例如:有些人,打出一杓诱饵后,以后就忘记在需要时再打,或者一下子打七、八杓,然后在半小时后才再打,结果走的时候,6KG南极虾尚用不完,只用了一半,剩下的全部倒入海里,此是非常不好的例子。大家记紧诱饵适宜量少而密打,使到诱饵源源不绝有诱饵存在及保持长时间。
# `7 D( ^, S0 M; L; ~$ G3 z, n% D1 d/ j* g) l2 f3 c" M( P- ~
诱饵的基本打法是让鱼靠近,然后维持在指定的水层及地点,诱饵的打出不能一次过大量而相隔的时间也不要太长,要看鱼消饵之情况而作出适当的打。另外就要注意海水中的情况,杂鱼的多少来决定打诱饵的量及密度。
) a+ e% U- {) v& g( i* H0 U7 @
. R. O( w1 |/ {1 D 简单的说,水面杂鱼少的时候,打1杓诱饵时,上层鱼吃不完的诱饵,可以沉到下层,在下层可以引诱到你的目标鱼,而且在继续打诱饵的情况下,可以将深层之鱼,引诱到表层来,这就不需大量的诱饵了。
1 ^7 ?( t% w+ _) e! g# y
1 i# E A+ s! J8 d- U& w# E 但反过来说,杂鱼多时,打下1杓诱饵,已被上层鱼吃完了,而根本没有诱饵可沉到下层,下层之目标鱼就不会停留太久了,这是因为下层的大鱼根本无法吃到诱饵,这情况下若适当的多打一点诱饵,让杂鱼吃剩之鱼饵,可以沉到下层,保留住下层的鱼在此钓棚才是最高境界。" [; n/ h$ k4 Z" t$ f. k3 v
$ h( [" D) d) i3 H1 ]. v
5) 多杂鱼时的对策0 B' H8 B5 b5 w3 K1 g; t+ Q: `! d5 o
# n+ `7 F0 j' L# W) I 最后如果杂鱼实在太多的情况下,有三种方法,可以一试:其一是诱饵分离打法、脚下打三下,外面本流打一下,集中脚下,把杂鱼引到脚下,钓杂鱼前 1米的地方。其二用较重之诱饵,然后将钓棚调到相当深的地方为目标。第三就是把大量的诱饵一次过抛进海里,任由水平的杂鱼进食,然后余下的诱饵就会跟随水下层的水流飘到有大鱼的地方,再靠对底流的认识,找出较远的目标位。2 u" F' F, u( u0 G
( B$ `8 }) F9 J5 b
这一来可把杂鱼留在固定的位置,二来又可从中钓到外面或底层的大鱼。说起来相当容易,但做起来就非对底流有相当的认识不可。总之,打诱饵对于获量是相当重要的,请记住,想尽办法,让诱饵和钓饵能在水面下撞在一起,为最主要。3 s5 `5 i( u- s" x
" D; v {) w2 a/ r
五、矶浮钓基本钓组(仕挂)之组成* D% F" ?% R" i% Z
根据日本矶钓发展历史,矶钓基本钓组可分为"固定式钓组","游动式钓组"与"移动式钓组",近年来因为鱼类生态改变,全游动式钓组大行其道,所以基本矶浮钓钓组现在已分为 1)固定式钓组,2)半游动式钓组,3)移动式钓组,4)全游动式钓组。
5 a8 g% d7 N1 ~( H3 d+ T# }" S% d8 r
4 L0 |4 n3 w7 ~& c1)固定式钓组
" i0 ^3 h0 J- r! K) i, Y1 t( ?: c, A
故名思义,此种钓组浮波(丹锥),采用牙签或胶棒固定于母线上,鱼讯较简单直接敏感,风大时使用也不会因风势将母线拉动而令浮波下钓组长度缩短,在流水十分喘急时例如香港没有的本流钓场也有其效用。如操控得宜,固定钓组适合在一般情况下使用。
, M' v7 U- M* l& @5 M
- _7 f; w% |6 Y! [6 h6 }' I 一个固定式钓组通常由以下配件组成:
9 d) X5 a( L$ d1 ?) B. i
; o1 ~5 d7 n' O! \( d# B1.母线-采用浮线或半浮沉线均可。
0 N& H+ I9 Z; s' b* M8 V8 m9 w& s7 [9 i- Q
2.浮波-通常采用由0号至5B以内之浮波。' W6 B4 x& M! y7 Z' d+ o3 Q
; G g* \/ C( O Q* A
3.固定胶棒/牙签-用以插进浮波底部以固定浮波位置。
4 K1 r! A7 X+ D( n4 B6 W0 ` b1 _3 j. H; B5 _( g
4.卡拉曼棒-可用可不用,但有部份钓手将其固定于浮波下20cm用以观测水流流向,对新手初学矶钓时强烈建议使用,对用视觉掌握流向流速及仕挂打斜度十分有效。
( ^: f: B0 ~; h# O
3 `3 K0 p5 w8 |# @1 e5.水中-固定钓组很少采用,除非两层流,否则加上水中将影响固定仕挂其中一个优点-“细腻的晃饵效果及钓组控制”。
* q% f; S( [" [9 q0 n8 w
$ C& G" _7 s7 u6 G# T% B6.拧圈/直结-拧圈可将母线与子线因水流做成的“气”(即缠绕)消去, 但因其具有重量较容易影响较轻钓组(例如0号,G2,1B等) 在水中表现及状态,而且由拧圈连接母线与子线会产生两个驳口, 间接减低钓组强度,在现今日本流行较轻之仕挂(例如1B或以下)及较幼之母/子线情况下,大部份日本钓手均会采用直结连接母/子线以增加强度. 但拧圈仍然具有其实用价值。+ O* y2 y9 u8 q: U* j! z" y
g0 T w: k$ D2 }- i3 M( t$ l4 [6 u7.子线-现今碳纤子线比重通常高达1.60-1.80, 比以前尼龙子线比重较高, 就算并无夹上夹铅也能沉进海中, 所以选用子线号数越大时应同时计算其比重影响, 适度增减夹铅重量。8 m4 Z ~6 |7 I; N. P F
" c# S( O5 r. w' K% N8.夹铅-通常会采用一粒,两粒或三粒夹于子在线或拧圈上方,即日本矶钓术语中的一段,二段或三段打,夹铅位置高低增减对钓果有时会有决定性影响,将在进阶篇另文详述。
9 s: [9 O4 u: F. t; B2 X; K& f/ @3 s
2)半游动式钓组: t% b* r' S' }! D
; `3 w. e: c9 A
一直以来十分类似,分别只是移动式钓组中上下线挡的距离比较远,通常游动幅比子线长度更长,钓组长度比较大,例如两竿长度 (即36尺或以上),为求顺利到达目标深度通常负铅量也比较大 (倒如5B,0.8或1号以上),有时因水深会产生上下层流速及流向不同所以会加上水中以作稳定钓组而半游动式钓组通常上下线挡较短 (多数一噚半即10尺内)及较子线长度为短,除非特殊情况下,多采用5B负重以下之浮波而使用水中情况较小。概括来说,移动式钓组适用于深场而半游动式钓组适用于涌浪较大但风势较平缓之场合,同固定钓组一样,半游动钓组如果操控得宜,也可适用于大部份钓场。
; o/ a8 L+ P4 @/ j+ F6 ]' E$ T
: ]1 V+ K. G# T 一个半游动式钓组通常由以下配件组成:4 }" L1 N! s3 X- E6 F
4 A# _, G: Y) H) c, O1.母线-采用浮线或半浮沉线均可。
5 j4 V6 u" A- ^0 n8 \$ n3 v
# M6 Y3 b, v' M" y7 I$ }: j2.绵线结/太空豆-用以固定钓组长度,令浮波不再向上移动,绵线结比太空豆体积较细而且较机动,因为可随时安装或拆除,强烈建议初学矶钓者学懂如何绑制绵线结,可在本区中寻到绑制方法。. F( u$ o' K/ G/ R8 q2 e, t& Y1 ?* I
# H: d$ I# z) n; E3.挡豆/挡珠/O豆-用以挡在浮波顶部与绵线结间用以阻挡浮波越过绵线结。
* k" R" e7 N8 G9 Z
/ }1 e; K7 `& H) i m* q! U7 v4.浮波-在半游动钓组通常会采用负重较高之浮波(例如2B至5B范围),以期增加钓组重量将整副钓组带往预计之钓组长度,当然如果钓手操控技术有一定水准,则采用1B以至0号浮波时钓组也能顺利下潜。1 s O2 T8 U9 J: \5 A
2 j# U: [* b' P: w' n6 l
5.水中-必要情况下才会采用。
+ @- e! A6 i+ X: Y/ Y6 \" H
7 V+ T. P! |8 R+ O( A# ?5 b6.T豆/卡拉曼棒-用以垫在浮波与拧圈间,浮波与水中间或水中与拧圈间以保护浮波/水中免受碰撞而损坏,卡拉曼棒更能于母线与拧圈间断裂时确保浮波/水中不会流失。5 \! K% q# v$ E3 j) h. P, {
/ s* p' H$ i* a5 O
7.拧圈/直结-在半游动钓组较多采用拧圈,取其就算只用T豆不用卡拉曼棒也能保持浮波/水中于母线范围内。+ E7 ?/ M6 P6 o! `! R: B
H8 z" M- _! y0 C- V8 c8 `
8.子线-现今碳纤子线比重通常高达1.60-1.80,比以前尼龙子线比重较高,就算并无夹上夹铅也能沉进海中,所以选用子线号数越大时应同时计算其比重影响,适度增减夹铅重量。
, e w; X2 ?, X/ {- G$ M. ~2 x; ?0 b% \5 S' R6 I4 L' A: O
9.夹铅-通常会采用一粒, 两粒或三粒夹于子在线或拧圈上,即日本矶钓术语中的一段,二段或三段打,夹铅位置高低增减对钓果有时会有决定性影响。 5 K, m7 Z& M* j$ i0 m
3 L5 v% l; t) @3)移动式钓组1 k& A* F6 |) ^9 Z& G0 L# O' e3 X
/ m; r! S7 _* i' d! p 一个移动式钓组通常由以下配件组成 :1 k: ^) w0 [& g9 E1 V* A
& S" I. K" B; x" b/ Q
1、母线-采用浮线或半浮沉线均可。
% `6 A0 W/ ]- H& L0 V1 j9 I$ c, i: v ?
2、绵线结/太空豆(半游动, 全游动, 移动钓组时适用)。6 v( C/ }; p4 s
2 \! e' D0 s# ?3、挡豆/挡珠/O豆-用以挡在浮波顶部与绵线结间用以阻挡浮波越过绵线结。) y' B; x9 V: _9 ^/ `
' X$ Z5 Q2 @2 P$ p4 x: j4、浮波-在移动钓组通常会采用更高之浮波(例如5B至2号范围), 以期增加钓组重量将整副钓组带往预计之钓组长度, 当然如果钓手操控技术有一定水准, 则采用3B以至1B浮波时钓组也能顺利下潜。
: z1 I1 h8 @7 ?1 I. B4 N' X% c. K6 W0 W, `- y# _1 V3 T+ E, l
5、水中-在移动钓组中因为通常用以钓取深场, 上下层流速将有较大差异而产生两层流的机会也大, 所以通常会采用水中。( ^8 P; l* L. S& J( |8 P
$ a4 Z p& L5 v& m5 h+ a- f/ a6、T豆/卡拉曼棒-用以垫在浮波与拧圈间, 浮波与水中间或水中与拧圈间以保护浮波/水中免受碰撞而损坏, 卡拉曼棒更能于母线与拧圈间断裂时确保浮波/水中不会流失。
0 {9 ~; q7 f! [, F
m- s" H4 |- v* z! N7、拧圈/直结-在移动钓组较多采用拧圈, 取其就算只用T豆不用卡拉曼棒也能保持浮波/水中于母线范围内。# C, N9 b. U9 ^2 }% O
) f# w7 v& U' g' r
8、子线-现今碳纤子线比重通常高达1。60-1。80, 比以前尼龙子线比重较高, 就算并无夹上夹铅也能沉进海中, 所以选用子线号数越大时应同时计算其比重影响, 适度增减夹铅重量。6 b+ U8 u) l9 q i1 F
( s1 S! S: Z# F/ o: [! W6 t) g9、夹铅-通常会采用一粒, 两粒或三粒夹于子在线或拧圈上方, 即日本矶钓术语中的一段, 二段或三段打, 夹铅位置高低增减对钓果有时会有决定性影响, 将在进阶篇另文详述。/ O+ @8 o' s6 p l$ \. _
6 P# Y! a# q0 ^( I
4)全游动钓组
9 i1 u# @0 H; `6 l3 t1 |; g
5 G3 N. C- G. P# p/ ] 就是将半游动钓组中浮波以上的挡豆及绵线结移去,令钓组长度不受限制,近年来在日本大行其道,以前全游动钓组大多用作深场探钓之用,在香港更曾被认为香港缺乏深场而备受忽视,但随?日本方面发展出ZERO钓法,Suru Suru 钓法及ZERO Suru Suru 钓法,钓手已续渐认识到全游动钓组中原来也不单是专攻深场探钓之用,对浅到中等深度也极为有效,故此在日本已日渐普及,有机会成为主流钓法其中之一种。但此种钓法对钓手有关钓组操控技术较为讲究,未必适合初学者使用。
+ r* W5 R& c9 [6 P7 T" a+ W0 b; j# B# N
一个全游动式钓组 (针对ZERO钓组, Suru Suru 钓组或ZERO Suru Suru钓组时) 通常由以下配件组成 :
: l9 K9 i3 l, E% ^1 a/ Q& p* Y# O4 P5 ^1 g- B! A
1、母线-采用浮线或半浮沉线均可。* z4 j+ @2 O2 C: o
$ z# `6 T) U$ I+ X. V
2、绵线结-在全游动式钓组中能穿过浮波, 主要用途乃用作目印之用, 用以确定作钓时钓组长度之用。6 R4 | n& F8 w. k! `7 |. p2 y
+ h$ Q+ z: m/ N. p6 i( Q3、浮波-除非极大浪涌情况下, 大多数采用0号, 00号, 000(-0) 号浮波。
3 c) C5 o; ?/ J- ~6 L$ U- n( m6 L( C/ S/ R: w+ w
4、卡拉曼棒/全层水中-卡拉曼棒在全游动钓法中为必须品, 因为可用目测浮波下流向, 流速, 钓组打斜及钓组下沉速度, 达致诱钓同调之境界, 延长同调时间, 而全层水中多数有重量(由G7至G1), 可增加钓组乘流性及微调钓组下沉速度。0 r/ L) N& O" B
8 [$ V) B* q, Z5 n* E; X: t2 D5、 拧圈/直结-在全游动钓组多不采用拧圈因额外重量会影响钓组下沉表现, 故此以直结居多。
: d ?2 Q8 a* s" Z4 g- H0 k/ y. J: }6 [) f0 H/ n
6、子线-现今碳纤子线比重通常高达1。60-1。80, 比以前尼龙子线比重较高, 就算并无夹上夹铅也能沉进海中, 所以选用子线号数越大时应同时计算其比重影响, 适度增减夹铅重量。4 T7 m$ P8 r9 ^" m9 u
# h2 R- s% N8 d. N; [# K' C
7、夹铅-通常会采用一粒, 两粒或三粒夹于子在线或拧圈上方, 即日本矶钓术语中的一段, 二段或三段打, 夹铅位置高低增减对钓果有时会有决定性影响, 将在进阶篇另文详述。) Z9 [" X! S% l+ T# t4 s. w
( r- g, [6 f3 M. H" ^$ [/ I六、如何决定钓棚8 {& Z; k& M& }. s" @9 Q
这几年矶钓不断有新人类加入,使到这个圈子热闹非凡,笔者经常所见一个钓鱼团内都总有新人和老手,在钓鱼的经验中当然是富有多年资历的较为优胜,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新生会钓得比老手差,关键是很多老手只顾他们钓鱼历程中累积下来的经验,而不顾新环境的转变,这也是笔者去年所发生的小毛病。而新朋友就因对钓鱼一片空白,很容易接触新钓法,及不受经验影响而用心去思索,使到很多时新钓友钓得比较出色。
]% k: o( y$ w9 q4 T" M& ~% j, j. F5 b. j0 I
1)钓棚的争论
7 {- o- b' h4 f9 S% e. S# g S7 ]
6 O! h/ B, H) b& O6 A 什么是钓棚呢?钓棚就是鱼饵留在水中的位置,简单的说就是全钓组的长度,它跟鱼的泳层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钓鱼当然要知道鱼会在何处及会留在什么深度,由于鱼有分表层洄游性、中层的及栖身在底的鱼种,又各地钓点水深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先要决定对象鱼,然后采取针对性策略。今天我们先将鱼分为水面鱼和沉底鱼两部分,即是说鱼类的泳层分有两种,然后再去考究离水面多少,及离水底多少。
" ? W& E6 F: ?, t% {5 b6 _5 I3 M. M+ N, C$ U6 _
有很多钓了大半生鱼的人,仍然没有认识到钓棚及泳层的问题,他们只顾千篇一律把钩子挂上鱼饵,然后习惯地固定钓组的长度,投入水中便开始矶钓。可能是以前这副钓组的长度令他钓过大鱼,所以自此就不断采用。需知道就算在同一地方,海是不断地变,有风向大小、水流方向、潮水涨退及温度的差别,这种种因素都会改变了鱼的泳层。我大胆地举出实例,大家都知道鱲鱼一般的习惯是靠海底栖身,但是近年来鱼排上不是很多朋友见到鱲鱼在水面游过,甚至留在鱼排的屋下,用肉眼也可以看到。那大家应该相信鱼是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走到不同的泳层啦!: E0 V+ V% u! B
9 h( F; ^! ]0 g3 L# X/ {5 t
现在我们要重复基础性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泳层为何会变幻莫测呢?相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度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鱼会因不同气温下改变泳层,得寸进尺者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越了解鱼类,就会知道鱼也是动物,它们会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栖身地。; l( j: s) K9 V* @: I F
0 C! U- ]4 z: L8 b7 ]
天气太冷我们为了保温就会穿较厚的衣服,而太热时我们也会找阴凉的地方,这是身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叫我们作适当的调节;而鱼的侧线,也有探测温度的功能,所以也知道那种温度才适合自己。而第二个更有建筑性的原因是我们知道鱼的一生只为了两件事,一就是要繁殖性下一代,其二就是为了找食物。 v5 s: E, i2 Q9 } E, X3 n
, Z5 m# |1 {% j6 a4 I
在夏天水面的饵料生物特别多,所以很多小鱼都会走出水面觅食,而专门追捕小鱼的鱼类就会在夏天走到离岸不远水面来。就好像吞拿鱼等鱼类,它们在夏季很多时为了追捕小鱼,而在离岸海面8至10公尺处活动,这是拖钓卢亚和矶钓标准钓棚了。我们也因此而得知夏天钓水面鱼的钓棚了。
* }1 W. ?4 O6 l& |- l! q+ y- C1 A+ ~ _- G5 h0 i9 t Y9 T
而在冬季,因为水面没有小生物作小鱼的食粮,又因东北风的汹涌,令到小鱼都走到深海去,所以夏天的捕食者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泳层。当中有经验的钓友都知道,其实在冬季小鱼真是不多,所以很多鱼都只选择在夏天大量进食,而冬季就如冬眠一样,只留在深海,少活动和少觅食,就这个理论,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到石斑等鱼为何只会在夏天才会钓到。其实这个论点可以从养鱼排的喂食习惯去理解,很多鱼排排主只会在夏天而靓流水下才会喂鱼,而冬天喂鱼情况就很少了。这是小弟追问专业养鱼的排主才知道的,不过当中所指的就只有鱼排惯养的石斑等为主。
5 b, R4 U0 n8 \, Y! X& \9 E* m8 X9 c: j
2)鱲鱼的钓棚
( J, y' h F9 W3 H( P
9 H! a" ?0 p9 r: _ 我们知道了鱼群在温度下变了泳层后,再加上对目标鱼的认识,那就大致可以找出钓棚的深度了。但是在不同的深度下我们的钓棚也应该有适当的调整,所以本刊常挂在口边的是首先要了解钓场的深度,尤其是走到陌生的钓场,一定要先测试水深,然后再了解温度最后才设出一副针对性的钓组出来,尤其是钓多栖身于底的鱼。
4 W% o. k v5 J7 ]
4 q3 b/ n, E8 }. v 例如钓鱲鱼,大家都知道黑鱲和黑沙鱲多食石边的贝类,所以钓这种鱼就要钓靠边和较底层,虽然我们矶钓有诱饵的帮助,就对于这种活动性较低的鱼,它们离开底层的时间将会很短。所以在这情况下都是把钓棚的长度设至跟水深差不多就最有利了。而且大部分的针对鱼诱饵粉都是比重较高,鱲鱼就会自然留在水底了。) D8 t1 Y- |- S/ [% V
" U2 f9 a5 I8 `9 y; k" H 但我们知道这一点后,又怎样决定钓棚深度呢?例如试过钓点的目标位有三米深,那自然钓棚设在三米处就最理想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海洋中的水是会有流动的,而流动的海水是会令到我们的钓组不能成一直线直落到底。所以在这情况下钓棚的深度又要因水流和夹铅的位置而改变长短。
/ {! `2 K' C- C b" g7 {
5 R% [% K, U5 O0 E 水急流时可以设至长过三米,水静无流水就在三米附近也可。如果您问我那不如夹重铅垂,使到鱼饵刚刚在水底,那不是更理想吗?那我就会答您,如果是这样的话鱼饵在水里就不够自然,完全失去矶钓的最大优点,不如打沉底好了。+ s( R7 J6 ?& G' H& k3 w2 b
. u7 D1 v' u0 I4 @$ X* L" q
另外我们为了要鱼饵可以稳定而自然在水底漂动,就算很少很少的流水,我们也建议大家在以上的钓点打钓棚设到两米八长,因为海底有高低起伏,相等于深度的钓组较容易挂在海里礁石上。7 U D5 F: x5 l% }3 D; O
, L3 j; [, }. Z) ]
而钓白鱲和黄脚鱲就会有所不同,因为这两种鱲鱼是会在不同适当季节追捕小鱼,我们可从它们的牙齿特性中得知。所以钓会追捕小鱼的鱲种,我们就要视乎它们觅食的习惯去决定钓棚的深。; k. `- M1 T2 ~' y" E9 j3 T
2 t% \' I4 Z _! b) Y3 |
您会问我们一向钓白鱲都是发现它们只在深处觅食,刚才的一番话岂不是有矛盾吗?由于香港的情况较特别,大家有否发现白鱲只会在冬季才会路经本港,所以香港钓白鱲多在近海底找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其他地方就不同了。而且白鱲和黄脚鱲是属于较高活性的鱼,大家是可以用诱饵把它们引到离底的,不信下次试试!
: i/ K5 {( y! D/ v. U2 R9 w- @7 I* Y F, x- W4 ]
3)一年一个循环
+ f8 v" F/ R/ x& D& U8 \7 F
7 g- D: g: m, q( f; x/ Z2 }- n 今天我们知道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鱼种可钓,这也是跟较早前提及的觅食习惯有关。在夏季海面上多小鱼,而捕食者出现,从小鱼的泳层我们知道钓追捕鱼的钓棚深度,在秋天小鱼变大了,邻近的地方多了很多大的鱼。而追捕者也因变大的鱼而追到较出的海域继续觅食,所以岸钓只能钓到中型鱼。- b! H/ I0 ?5 |/ v: z, k
, g, R; h h2 n7 X3 \0 d9 i
到了冬季很多鱼种都停止进食,并且游到较暖的深海去。但同是路过鱼也在这时候游进来,由于这时候水面很少食物,所以大鱼都在海底觅食,在这时候钓棚相对也要调至靠近海底。春季路过鱼会在靠岸繁殖,所以在离岸不远的静水海底又有鱼钓,至钓棚也不需多讲了。" J: |. Y# f! d5 {) P, q3 X
/ s( ]$ U' J/ P1 h8 J I. E
到了新一代小鱼出生,岸边多了很多可作食物的小鱼,追捕者又会再次游近,年年如是、生生不息。在这鱼种的自然生态下,唯有在不同的季节为大家介绍不同的钓法,我们强调并非单单是针对一种钓法而生,而且希望大家在不同的季节里享受到不同的钓鱼乐趣。8 q* t: e; S- U3 Y& k1 U8 U
p) _, p j- W/ P 鱼种夏天冬天
) n% `, U/ b# \' m/ X5 A" i
4 R4 q' n2 ^0 c9 ?( [1 \1 l: G 鲈鱼 1米 全泳层
' k" |6 C& D' ?7 t8 z6 F, o6 A1 ^
鸡鱼 7米 50米5 W3 a) Y( P& v9 X, u7 s0 E* ]' i2 }
3 U# W2 F f9 ?( ]5 s
沙钻 2米(岸边) 40米(离岸)
9 e2 y! X( b: r/ i$ f0 U; M
/ \- u- w$ P1 A; @( e" y& }' O 吞拿鱼 1米(岸边) 60米(离岸)
h9 @& a8 m1 a0 a) P
3 C* e5 m/ C; z0 \2 A, ~ 赤鱲 15米 180米(离岸)5 S" c6 L+ Z# H( H
% J! j+ c& v3 @5 y: {+ _
黑沙鱲 全泳层 靠底(岸边)) I# H1 B/ s% e' n9 r" s* _% [) |
z* {1 M% @# P: ]( I, [3 z 白鱲 全泳层 靠底
W1 T9 g9 J4 z. y/ u* ]2 c' P6 d1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