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钓座高度应在2.5米~5米之间,人在这里容易进出与驻足,且不易被风浪袭击;钓座高度是从操控灵活性、避免风浪侵袭与抄鱼方便等角度考虑的;鱼群觅食地点、时
: M7 \- g8 T0 d, o' D二、离钓座不远有旺盛的沿岸流;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
! J E# k) F5 L* d) x0 @" f三、矶际水流畅通或有适当浪脚,有明显白沫带者更佳;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了大片白泡沫。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所谓的表层到底是什么概念?这就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形态了。通常情况下,浪越大、海岸越陡峭,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深度也就越大。( O9 N8 E* s2 R0 ~5 J
7 P! |2 W/ }" K, D; X3 z5 K
四、附近有沿岸流撞击暗礁或穿越沟坎时形成的回流带;暗礁、沟坎给鱼类提供良好的隐匿场所,同时造成独特的水流变化,为行家提供了发挥技术、狙击大物的空间;少有强风干扰则操竿控线更轻松,钓者能顺利驾驭钓组完成动作;至于脚边不要有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礁。) Z, ^$ E9 g, m4 H+ s
# ^8 ^- L' }' I$ w5 d0 I五、水面上不会总刮跟水流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强风;
0 C- a8 o7 L0 C" h$ \" | `7 K6 n% H/ q 8 s* }0 S1 l, l3 Q1 J+ n( @
六、在矶际或反拨潮、沿岸流的路径上,海底有发达的暗礁、沟坎;暗礁区外围的水流状态也相当复杂,如果随便乱打诱饵的话,同样会弄巧成拙。钓者必须先找出一条比较固定的水流――通常是反拨潮或沿岸流,并设法弄清楚在其流动路径上是否有比较好的暗礁结构,若有,就可以利用这条水流来携带诱饵进入暗礁区域,然后诱集鱼群、引它们上钩。
7 K! D* w, b3 X7 U1 k! j: U: o七、反拨潮会与沿岸流交会,造成持续存在的潮目区;反拨潮是海中食物、诱饵以及钓组运动的重要路径,对鱼类来说就像是送食物上门的专车;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
5 ^8 @+ j" I& M9 o' o/ O% p八、矶际水流或浪脚能够造成一条持续的反拨潮;矶际水流、浪脚、白沫带等和鱼群觅食地点、时机及活跃与否直接相关。
- P! q; j6 g: m+ [- D ( _0 |4 n' N! @5 a' c* z" J
九、钓座下方没有容易刮断线组的暗礁。 暗礁区在海底,形态各异,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又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
* T9 H, X' M, `( ?; b4 `. k- v+ p十、矶际深度应该在3.5米以上,垂钓范围内的水深不应超过15米;
, ~8 T8 R9 |9 c( @3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