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人网
标题:
生鱼片的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james
时间:
2012-4-4 15:08
标题:
生鱼片的选择
[attach]891[/attach]
2 }! V, v4 i1 q- h2 t( E9 S+ ]/ {
- J$ Q' e3 h, Q( m; k
[attach]892[/attach]
~/ M* U M% | a( t# N# U
/ x1 e& E, A+ O% A# j3 ?# s9 V
日前报章杂志大篇幅报导生鱼片灌一氧化碳的新闻,许多海鲜餐厅及日式料理餐厅一夕之间风声鹤唳,生意一落千丈,各地生鱼片大宗渔市的生意也掉了好几成,众家老饕食客无不闻风变色,举箸维艰,嗜食生鱼片者更是因此为之裹足不前。唯有少数悍不畏死;或是对生鱼片料理有深入认知者,无不趁此机会捡到大便宜,大啖优质好货色,一逞口腹之快。胃袋满足之余不免感叹台湾现今一窝蜂之现象如此甚嚣尘上,大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正冯京当作马凉,你说他说我也跟着说,以讹传讹,越演越烈。到底生鱼片位什么要灌装一氧化碳?如何灌装?有何差别?如何分辨?似乎大家也是不甚了了。为此笔者不吝将自己十数年的经验整理出来以飨各位读者,希望能够减少一点迷思,不要再人云亦云了。
; H/ M9 I- |. `) K. \, R
首先要谈谈一氧化碳对生鱼片的作用,其实不只在生鱼片上,对其他肉类及生物也有同样作用。各位读者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社会版新闻,最近有很多自杀的新闻?都是在车子里接排气管或是在家里紧闭门窗之后烧炭自杀的。这一类自杀案件其死因都是一氧化碳中毒。冬天到了的时候,寒冬来临在家里吃火锅,使用瓦斯炉或棒棒炉也要记得打开一点门窗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我们知道空气中有五分之四是二氧化碳,五分之一是氧气,一氧化碳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在空气中会吸取氧气的一个氧分子而变成二氧化碳,人就会因为缺氧而死亡。这一类的案件在判定死因的时候,法医鉴定的依据就是皮肤的颜色,在缺氧的环境下,人的皮肤会呈现粉红色泽。
$ p3 {& W: w6 w7 M4 n
; Q" U# @5 N- t. `( l
从生鱼片的选择讲到一氧化碳中毒,似乎有点偏离主题,但实际上这两件事情之间有相关的连贯。要使一氧化碳造成中毒事件,一定要有密闭的空间,同理要使一氧化碳在鱼肉上起作用,也一定要经过密封包装的过程。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将大部分我们在市场看到的新鲜鱼类剔除在外,其实大部分的鱼类都没有这样的顾虑,台湾使用这项技术最多的,是号称台湾鲷或是潮鲷的真空包装鱼片,其实也就是海水养殖的改良种吴郭鱼啦!还有就是超低温冷冻,真空包装的切块鲔鱼;包括黄鳍鲔、大目鲔及黑鲔。
: t# E+ D; s2 O8 j q
6 \ S( e* b& j+ J
为什么要用一氧化碳灌装?说来其实简单,吴郭鱼是白身鱼,在处理过程中剔除鱼皮之后,鱼身上会有ㄑ字型条纹的红色血肉,包装之后再经过一氧化碳的灌装,肉色就会呈现美丽的粉红色泽且半透明状,不但卖相佳而且保存期限也可以因此延长。鲔鱼之类的红肉鱼因为肉质里面富含血红素及铁离子,极易氧化变色,一旦氧化肉色暗沉发黑,绝对不利于销售及食用,甚至在冷冻温度不够低的状况下,甚至出现褐变肉及绿变肉的情形!!因此加入一氧化碳,多少可以降低这种情形发生。
c3 \% U0 ~* v. C# C
其实一氧化碳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说穿了一文不值,对消费者而言,吃鱼是用嘴巴在吃,不是用眼睛在吃,(又不是吃冰淇淋说...)不要相信眼睛看见的美丽色泽,我宁可相信自己的齿舌口感,颜色、光泽可以造假骗人、一片生鱼片的油润度、脆度、矶香味以及咬劲却是绝对无法骗人的,当你把一片鱼放进嘴里的时候,什么东西都骗不了人!!
9 P& R# ~9 S' N [" M% }; Y
7 u% `: n3 O9 e7 w: O
或许你会告诉我,吃生鱼片不是要沾哇杀米酱油吗?的确是,但是对我而言,我在选购鱼货时的试吃,我可是什么也不沾的,简简单单的一片鱼,最能够尝出它的原味所在。事实上沾鱼的调味料有很多,可不只刷哇杀米酱油一种。
' R3 N: p( m; t' b
6 M* w. ~4 d8 X/ z8 i& |0 w
冬天的鱼因为水温低,鱼身上含脂量丰富,吃鱼的油脂肥硕。这一阵子天气渐暖,许多鱼种过完产卵期之后也逐渐退油,春夏季节吃鱼,主要吃口感及甜味,我通常选择剥皮鱼、笛鲷、鲈鱼这一类的白身鱼来做料理,找的到的话,牛尾鱼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片成非常薄的薄片,冰镇一下,卷洋葱丝或是细葱(虾夷葱)洒上芝麻,沾水果醋或是日式和风酱,再挤上一滴柠檬汁,入口清冽甘香,绝对让你对生鱼片的印想从此改观,如何?下次试试看吧
+ V* C: B! p$ J, F# B) x
欢迎光临 海钓人网 (http://demo.douy520.shop/)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