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5:40:21

本帖最后由 hepuluojun 于 2015-1-23 05:45 编辑

    银鲈其实在北海周边经常钓到,多数不大,我见过最大的大概有一个巴掌大,虽然银鲈有四十余种,但在北海周边经常钓到的就是两种,最多的一种大陆叫短体银鲈,TW叫短钻嘴鱼,香港叫连米;另外一种大陆叫长棘银鲈,TW叫曳丝钻嘴鱼,香港叫银米。还有一种长吻银鲈,我似乎在螺棚钓到过。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5:52:10

      在北海常见的能钓到的石鲈科鱼有两种,一种是黄鸡鱼,学名三线鸡鱼、三线矶鲈,俗名:黄鸡仔、鸡仔鱼、番仔加志、黄公仔鱼、黄鸡鱼、三爪仔,这东西在涠洲岛周边最多,矶钓的最常见鱼类,另一种就是岸上氏髭鲷也称纵带髭鲷,俗名打铁婆、四带石鲈,见有人在螺棚附近钓到过,但最多的还是在海鲜排档水箱边看到。
其实还有一种斜带髭鲷,俗名铜盆鱼。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5:57:16

    通常很多人容易将梭鱼与鲻鱼混淆,两者也确实非常像。梭鱼和鲻鱼其实同属鲻形目鲻科鱼类,其洄游、栖息和摄食习性差别不大。梭鱼细长,眼中大晶体棕红色。鲻鱼肥短,眼大内膜中间黑色。因体表特征酷似“双胞胎”,许多人习惯统称为“梭鱼”。梭鱼和鲻鱼洄游至岸边较早,每年早春四月至晚秋十月间,混群游弋于海湾近岸的浅水区,钓捕的最佳时段则集中在九月和十月。钓点的选择以潮间带半封闭的潮池,滩涂上虾类和海参养殖池塘为首选。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6:00:15

    北海常见钓获的鱵鱼有两种,乔氏吻鱵和鹤鱵。乔氏吻鱵,通常叫针鱼,青湛,水针,单针,长嘴鱼,此鱼体略呈长枪状,稍侧扁,头前方尖宽,眼大,下颌远比上颌长,体背呈浅灰蓝,腹部白色。体被大圆鳞,侧线发达。背鳍一个,后位。尾鳍开叉,下缘长。该鱼为暖水性中小型鱼类,常出现在沿岸、河口或岛屿四周的表层水域或开放的港湾附近的水域,肉食性,一般成群洄游,喜欢在较干净的水域活动。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及TW海峡。
       鹤鱵科鱼类俗称「颌仔」,可以想见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那上下颌一般长并延长如针状的吻部。鹤鱵科鱼类的身体长而纤细,呈圆柱形,鳞片细小。鹤嘴般的长尖嘴里头有带状排列的细齿,还有上下各一行、排列稀疏的大犬牙。其侧线在下侧位,背、臀鳍位于身体後方,胸鳍小,上侧位,腹鳍在腹尾,尾鳍多半分叉。鹤鱵是肉食性的鱼类,以追逐其他小鱼为食。它也会趋光,常出现在珊瑚礁区的沿岸。潜水爱好者在夜间潜水时可能要特别注意,最好不要用手电筒往水面乱照,因为国外曾有鹤鱵因乍见光线,胡冲乱撞,而戳伤潜水人,甚至插入船壳的纪录。鳄叉尾鹤鱵是本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长度可达1米。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6:10:05

       北海多叫巴碟,广东多叫油力或油立,属鲾科鱼一族,北海常见的经我仔细对比应属于短吻鲾,沿海也有人叫九更仔、金钱仔,把几种容易混淆的鲾科鱼一并传上对比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6:12:44

    单带绯鲤 (羊鱼科)也有俗称单线、单带、藤丝、朱笔,北海当地人称蜡烛油,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四大科属鱼类(丁、三、线、立)中的“线”,即绯鲤属鱼类。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6:16:05

   幽面学名斐氏鲳鲹(音shēn)、小斑鲳鲹,也称卵鲹、红鲹、油面仔、幽面仔、斐氏黄腊鲹、南风穴仔,是海南常见的矶钓对象鱼,在北海我曾经无意中钓获过一条,在钦州友人曾经矶钓过四五条,但平时很少见钓到。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06:19:31

本帖最后由 hepuluojun 于 2015-2-8 16:18 编辑

   金鲳属鲹(音shēn)科,学名布氏鲳鲹、狮鼻鲳鲹,俗称金枪、金鲳、金仓、红杉、红沙瓜仔、黄腊鲹。北海在铁山新港、钦州钓获过。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12:43:30

包公鱼是不同地域人对几种外形相似的鱼的俗称,在东南沿海一带,包公鱼是指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或者髭鲷属的斜带髭鲷;斜带髭鲷前面介绍过,北海鱼排上养殖的包公鱼多是花尾胡椒鲷,北海人叫软唇,又叫假包公鱼,俗称也有叫打铁母、假包公、斑加吉;隶属于鲈形目,石鲈科,胡椒鲷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产,以南海产量为最多.。这种鱼是中型海产鱼类。一般体长180-500毫米,体重0.6-2斤,体长椭圆形,侧偏、头大。体披小栉鳞,尾鳍圆截形,体灰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3条黑色宽带,斜向尾部,在背上后方,背鳍鳍条部及尾鳍上散布许多黑色斑点。生活于热带和温带近海中下层。喜在岩礁和岛屿近活动,不集群,活动范围不大,以鱼、虾、甲壳为食,肉质肥厚、肉味鲜美,是高级食用鱼类。

hepuluojun 发表于 2015-1-23 14:38:18

本帖最后由 hepuluojun 于 2015-1-23 15:01 编辑

    蝠鲼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本地称为鯆鱼,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蝠鲼并不是一个具体物种,而是一个生物属,包括多个种类蝠鲼的统称。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性情温和。魟鱼又称魔鬼鱼,是于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约1.8亿年-1.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同类,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 魟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生活在海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下面是本地见过的: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北海常见渔获